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35098-2018 微束分析 透射电子显微术 植物病毒形态学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方法.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植物病毒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的步骤、质量要求及鉴定报

告的发布。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透射电镜对植物病毒形态的观察和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N/T 2122 进出境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抽样方法

SN/T 2964 植物病毒检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virus

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且具有侵染活性并能够在细胞内自我复制的病原生物。

3.2

virion

成熟的或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3.3

衣壳 capsid

由集合的蛋白质亚单位组成并包围核酸基因组的对称蛋白质外壳。

3.4

核衣壳 nucleocapsid

由包围病毒核酸的蛋白质衣壳与核酸形成的组合体。

3.5

内含体 inclusion body

病毒侵染后在寄主细胞中产生的由病毒或者细胞组分共同构成的异常结构。

注:在光学显微镜或透射电镜下内含体显示不同的形态特征。

3.6

antigen

能刺激动物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免疫结合反应的物质。

GB/T 35098—2018

3.7

抗体 antibody

动物机体受到抗原刺激而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3.8

负染色 negative stain

采用高密度的重金属盐染色液提高试样颗粒背景电子密度的染色方法。

3.9

免疫电子显微术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在超微结构水平上定位、定性及半定量显示抗原的技术方法。

3.10

超薄切片 ultrathin section

采用超薄切片机切成的厚度为50 nm~100 nm 的生物试样薄片。

4 基本原理

4.1
负染色技术原理:采用高密度的重金属盐染色液(如磷钨酸、醋酸铀等)包围低密度的试样颗粒,使
试样周围的电子密度得到增强,在透射电镜下显示暗背景衬托的浅色试样形态及微细结构,图像呈现负
反差。该方法直接对病毒悬液试样进行负染色,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可用于病毒快速诊断。

4.2
免疫电子显微术原理:免疫电子显微术分为免疫复合物电镜技术和免疫标记技术两大类。免疫复
合物电镜技术是对电镜载网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复合物进行负染色后直接电镜观察,其中免疫
吸附法具有富集病毒的作用,免疫修饰法具有血清学相关性识别的作用,适用于病毒快速诊断。免疫标
记技术是以抗体连接标记物(如胶体金)作为探针,对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相应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 半定量测定。

4.3
超薄切片技术原理:将经过固定的生物试样包埋在树脂介质中,采用超薄切片机将固化的试样包
埋块切成厚度为50 nm~100nm 的薄片,供透射电镜观察用。

5 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环境条件

5.1 仪器设备

5.1.1 透射电子显微镜。

5.1.2 超薄切片机

5.1.3 玻璃制刀机。

5.1.4 超薄切片钻石刀或玻璃刀。

5.1.5 高速离心机。

5.1.6 正置光学显微镜。

5.1.7 研 钵

5.1.8 微型研磨器。

5.1.9 涡旋振荡仪。

5.1.10 辉光放电仪。

5.1.11 移液器(20μL,200μL)。

5.2 试剂和材料

5.2.1 磷酸二氢钠(分析纯)。

GB/T 35098—2018

5.2.2 磷酸氢二钠(分析纯)。

5.2.3 戊二醛(分析纯)。

5.2.4 四氧化锇(结晶体)。

5.2.5 丙酮(分析纯)。

5.2.6 乙醇(分析纯)。

5.2.7 环氧树脂包埋剂。

5.2.8 醋酸双氧铀(分析纯)。

5.2.9 柠檬酸铅(分析纯)。

5.2.10 磷钨酸(分析纯)。

5.2.11 钼酸铵(分析纯)。

5.2.12 亚甲基蓝。

5.2.13 病毒多克隆抗体。

5.2.14 PCR 检测离心管(0.5 mL,1.5 mL)。

5.2.15 封口膜。

5.2.16 包埋管。

5.2.17 硅胶包埋板。

5.2.18 覆 Formvar 膜的电镜载网。

5.3 环境条件

超薄切片机、透射电镜应安装在独立的房间内,工作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超薄切片机:相对湿度小于60%,温度(20±5)℃,电源电压(220±22)V,
电源频率(50± 1)Hz, 满足防震要求。

b) 透射电镜:相对湿度小于60%,温度(20±5)℃,电源电压(220±22)V,
电源频率(50± 1)Hz, 具备仪器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值参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

6 试样

6.1 试样来源

6.1.1 分离提纯的植物病毒悬浮液。

6.1.2 人工接种病毒的鉴别寄主和繁殖寄主植物。

6.1.3 田间受植物病毒侵染的叶、茎、花、根等新鲜材料。

6.1.4 植物种子、球茎、苗木等繁殖材料。

6.1.5 植物组织培养苗。

6.2 取样要求

6.2.1 田间作物和人工接种植物的取样及试样处理按照 SN/T 2964 的规定执行。

6.2.2 进出境植物检疫的取样按照 SN/T 2122 的规定执行。

6.3 试样预处理

6.3.1 组织粗汁液试样:将呈现明显感病症状或者隐症的植物组织以1 g 加 2 mL
的比例加入 0.05 mol/L磷酸缓冲液(pH
值7.0),在研钵中研磨,过滤或离心后获得粗汁液。小片组织可用微型研
磨器研磨,或者用手挤出组织汁液,或者压破叶表皮获得组织汁液。种子剥皮去仁后,将种皮于液氮中

研磨制备组织粗汁液,也可以在适当温度和光照条件下使其发芽后再制备获取组织粗汁液。磷酸缓冲

GB/T 35098—2018

液的配制参见附录 A。

6.3.2 提纯病毒试样:将分离提纯的病毒用双蒸馏水或0.01 mol/L
的磷酸缓冲液(pH 值7.0)稀释至 适合电镜观察的浓度。

6.3.3
超薄切片试样:采集呈现明显褪绿花叶症状的感病植物叶片,取病叶的退绿黄化边缘部位供超
薄切片前处理之用,不建议采用枯斑部位作为电镜试样。

6.4 电镜试样制备

6.4.1 负染色试样制备

6.4.1.1
负染色液的选择:根据植物病毒试样不同可采用2%(20 g/L) 磷钨酸(pH 值 6 .
7 ) 或 1 % (10 g/L)醋酸铀(pH
值4.2),实验中需要同时具备这两种负染色液。对于具有囊膜的病毒样品,还可
以选用2%(20 g/L) 钼酸铵(pH 值7.0)。负染色液的配制参见附录 A。
常用负染色液有:

a) 2%(20 g/L)磷钨酸水溶液(pH
值6.7):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病毒,但对一些不稳定的病毒具有
破坏作用,需先用1%~2%戊二醛或多聚甲醛进行固定,然后再进行负染色。

b) 1%(10 g/L)醋酸铀水溶液(pH
值4.2):对植物病毒的破坏作用较小,图像分辨率更好,但容
易与样品中的盐类及其他成分反应产生沉淀物,不适宜对高盐的提纯试样和新鲜病组织汁液
负染色。

c) 2%(20 g/L)钼酸铵水溶液(pH
值7.0):性能稳定,反差较弱,对病毒破坏作用小,尤其适合于
具有囊膜的病毒负染色。

6.4.1.2 载网的预处理:采用辉光放电法对覆
Formvar 膜 的 电 镜 载 网 进 行 亲 水 化 处 理 , 使 支 持 膜 亲 水

化,便于病毒粒子的均匀附着。

6.4.1.3 负染色操作方法有悬滴法和漂浮法,如下:

a)
悬滴法:用镊子夹持载网,用移液器吸取一滴病毒试样悬液(或组织粗汁液)滴在亲水化处理过
的电镜载网上,然后用小滤纸片从载网边缘吸去多余液体,待液体将要完全干燥之前,滴上负
染色液,染色1 min~2min,
用滤纸吸去多余负染色液,自然晾干后供透射电镜观察。

b)
漂浮法:在培养皿内或载玻片上铺上封口膜,用移液器吸取一滴病毒试样悬液(或组织粗汁液)
滴在封口膜上,同时也将负染色液滴在封口膜上,将亲水化处理过的电镜载网倒扣在病毒悬液
滴上静置1 min~2min,
然后夹起载网,用小滤纸片从载网边缘部吸去多余液体,待液体将要
完全干燥之前,将载网倒扣在负染液滴上,静置1 min~2min,
夹起载网,用小滤纸片吸去多 余负染色液,自然晾干后供透射电镜观察。

6.4.2 免疫复合物电镜试样制备

6.4.2.1 免 疫 吸 附 法 :

a)
在培养皿内铺上封口膜,用移液器吸取一滴1:10~1:100倍稀释的病毒多克隆抗体并滴在
封口膜上;将电镜载网膜面朝下放置于抗体液滴上,室温下在培养皿中保湿15
min。

b) 用20滴0.05 mol/L 的磷酸缓冲液(pH
值7.0)连续滴洗载网,洗除多余抗体。

c)
用小滤纸片吸掉余液后,将载网膜面朝下放置于病毒试样悬液(或组织粗汁液)液滴上,室温下
在培养皿中保湿反应30 min
(如果病毒含量低,反应时间可延长至数小时或过夜)。

d) 反应结束后用20滴0.05 mol/L
的磷酸缓冲液、30滴双蒸馏水先后连续滴洗试样载网。

e) 用小滤纸片吸除余液后,以2%(20 g/L) 磷钨酸(pH 值6.7)进行负染色1 min
~2 min,用小 滤纸片吸去多余负染色液,自然晾干后供透射电镜观察。

6.4.2.2 免疫修饰法:

a)
在培养皿内铺上封口膜,用移液器吸取一滴1:10~1:100倍稀释的病毒抗体滴在封口膜上。

GB/T 35098—2018

b) 用电镜载网蘸取病毒试样悬液(或组织粗汁液),用数滴0.05 mol/L
的磷酸缓冲液(pH 值7.0)
滴洗载网,用小滤纸片吸掉余液后将电镜载网膜面朝下放置于抗体液滴上,盖上培养皿盖,室
温下保湿15 min~30 min。

c) 反应结束后用20滴0.05 mol/L
的磷酸缓冲液、30滴双蒸馏水先后连续滴洗试样载网。

d) 用小滤纸片吸除余液后,以2%(20 g/L) 磷钨酸(pH 值6.7)进行负染色1 min
~2 min,用 小 滤纸片吸去多余负染色液,自然晾干后供透射电镜观察。

6.4.2.3 免疫吸附-修饰法:

a) 先按照6.4.2.1的步骤 a)、b)、c)进行免疫吸附反应。

b) 反应结束后用20滴0.05 mol/L 的磷酸缓冲液连续滴洗试样载网。

c)
用小滤纸片吸除余液后将载网膜面朝下放置于抗体液滴上,在培养皿中保湿15
min~30 min。

d) 按照6.4.2.2的步骤
c)、d)进行滴洗和负染色,自然晾干后供透射电镜观察。

6.4.3 超薄切片试样制备

6.4.3.1 前固定:将感染病毒的植物组织切成1
mm×1mm×3mm 的小块,置于0.1 mol/L 磷酸缓冲 液(pH
值7.0~7.2)配制的2%~3%(体积分数)戊二醛固定液进行前固定,在4℃下固定2 h。
戊二醛 固定液的配制参见附录 A。

6.4.3.2 漂洗:用0.1 mol/L 磷酸缓冲液(pH
值7.0~7.2)充分漂洗3次,每次10 min~15 min。

6.4.3.3 后固定:经过漂洗后的试样置于0.1 mol/L
磷酸缓冲液(pH 值7.0~7.2)配制的1%(10 g/L) 四氧化锇固定液中,在4℃下固定1
h~2h; 再用相同缓冲液充分漂洗3次,每次10 min~15 min。 四
氧化锇固定液的配制参见附录 A。

6.4.3.4
脱水:采用50%、70%、80%、90%、95%、100%(体积分数)的乙醇进行梯度脱水,各级浓度乙
醇脱水时间为10 min~15 min。 然后用纯丙酮脱水2次,每次30 min。

6.4.3.5
浸透与包埋:试样在室温下脱水后放置于丙酮:包埋剂(1:1,体积分数)渗透液中浸透1
h, 然 后在丙酮:包埋剂(1:3,体积分数)渗透液中浸透3
h,之后在纯包埋剂中浸透12 h 以上。用包埋管、
胶囊或硅胶包埋板进行试样包埋。推荐采用Spurr '低黏度包埋剂、Epon 812
或其他包埋剂。 Spurr '低 黏度包埋剂和 Epon 812包埋剂的配制参见附录 A。

6.4.3.6
聚合:包埋后的试样在包埋聚合器或恒温烘箱内进行加温聚合。

6.4.3.7
修块:聚合后的包埋块修成易于超薄切片的形状。

6.4.3.8
定位:包埋块在超薄切片机上用玻璃刀进行半薄切片,切片厚度为0.5μm~1μm, 经
1 %

(10 g/L)亚甲基蓝染色后在正置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变细胞定位。

6.4.3.9
超薄切片:经修块和定位后的包埋块在超薄切片机上用玻璃刀或钻石刀切成超薄切片,切片厚
度50 nm~100 nm,用电镜专用载网捞取超薄切片。

6.4.3.10 染色:采用2%(20 g/L醋酸铀乙醇溶液和柠檬酸铅在室温下对超薄切片进行双重染色,醋
酸铀染色时间15 min~30 min,柠檬酸铅染色时间5 min~10
min,干燥后待检。超薄切片染色液的配 制参见附录 A。

7 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步骤

7.1
按照透射电镜操作程序开机,抽真空至正常工作状态,调整仪器至最佳工作状态。

7.2 推荐加速电压范围:60 kV~80 kV。

7.3 推荐放大倍率范围:4000倍~100000倍。

7.4
病毒负染色试样的透射电镜观察:先在低倍率(4000倍左右)下选择负染色剂着色的电子密度较
大斑点或斑块,观察样品全貌。逐步提高放大倍率,寻找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病毒粒子,图像精细聚焦

GB/T 35098—2018

后用CCD
相机记录并储存(或者用电子底片进行照相)。植物病毒各科、属的病毒形态学特征参见

附录 B 及相关文献。

7.5
感病试样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观察:先在低倍率模式(50倍~1000倍)寻找切片,切换到正常放
大模式观察病变的细胞。逐步提高放大倍率,仔细观察病毒粒子在细胞内的分布状况,是否产生特殊的
内含体,细胞超微结构以及各种细胞器是否异常。细胞图像精确聚焦后用CCD
相机记录并储存(或者
用电子底片进行照相)。植物病毒各科、属的细胞病理学特征参见附录 B
及相关文献。

8 植物病毒形态学鉴定结果的质量要求

8.1
负染色的电镜图片要求反差适中,病毒粒子分布均匀,形态清晰,表面细节可辨认。超薄切片的电
镜图片要求反差适中,层次分明,细胞超微结构清晰,细胞膜结构和病毒粒子清晰可辨。

8.2 植物病毒形态鉴定电镜图片应包括:

a) 磷钨酸和醋酸铀两种染色液负染色的病毒粒子形态;

b) 寄主细胞内病毒粒子的分布状态;

c) 内含体的形态结构;

d) 细胞和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变化;

e) 图片应具有标尺,用于测量病毒粒子的直径或/和长度。

9 鉴定报告发布

9.1 鉴定报告应包括以下信息,亦可参照GB/T 27025—2008:

a) 报告的唯一编号;

b) 试样名称;

c) 送样人姓名、单位和地址;

d) 试样的接收日期;

e) 鉴定仪器及其工作条件;

f) 鉴定结果和必要的说明;

g) 鉴定人签字;

h) 鉴定报告负责人的签字;

i) 鉴定报告的页码;

j) 发布鉴定报告的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k) 鉴定报告的日期。

9.2
原始记录应包括试样来源、试样接收日期、编号、电镜观察条件、图片或底片的编号、标尺或准确的
放大倍数。

10 除害处理

对于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植物病毒,在检测过程中使用的有关
材料和用具,当使用完毕后应进行消毒和除害处理。种子试样应保存在4℃冰箱内,叶片和果实试样应

保存在一20℃以下冰箱或冻干保存3个月备查,保存期满后进行灭活处理,以防病毒扩散。

style="width:0.58009in;height:0.5599in" />GB/T 35098—2018

A

(资料性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方

A.1 磷酸缓冲液配方

A.1.1 0.2 mol/L磷酸缓冲液贮存液

A 液 0.2 mol/L 磷酸二氢钠水溶液:

NaH,PO ·H₂O

或 NaH₂PO₄ ·2H₂O

加双蒸馏水至1000 mL, 混匀。

B 液 0.2 mol/L 磷酸氢二钠水溶液:

Na₂HPO₄ ·2H₂O

或 Na₂HPO₄ · 12H₂O

加双蒸馏水至1000 mL, 混匀。

A.1.2 0.1 mol/L 磷酸缓冲液

27.60 g

31.21 g

35.61

71.64

按表 A.1 所列数量取 A 液 和 B 液混合,配制0.2 mol/L
磷酸缓冲液贮存液后,加1倍双蒸馏水即

为0.1 mol/L 磷酸缓冲液。按不同比例稀释可配制成不同浓度的磷酸缓冲液。

A.1 不同 pH 值磷酸缓冲液贮存液配制表

pH值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A液

73.5

62.5

51.0

39.0

28.0

19.0

13.0

8.50

B液

26.5

37.5

49.0

61.0

72.0

81.0

87.0

91.5

A.2 固定液配方

A.2.1 戊二醛固定液

见表 A.2。

A.2 0.1 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的戊二醛固定液配制表

0.2 mol/L磷酸缓冲液/mL

50

50

50

50

50

50

50

25%戊二醛水溶液/mL

4

6

8

10

12

16

20

加双蒸馏水至/mL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戊二醛最终浓度

1.0%

(体积分数)

1.5%

(体积分数)

2.0%

(体积分数)

2.5%

(体积分数)

3.0%

(体积分数)

4.0%

(体积分数)

5.0%

(体积分数)

A.2.2 四氧化锇固定液

先配置2%(20 g/L)四氧化锇贮存液,再配置1%(10 g/L)四氧化锇固定液,如下:

GB/T 35098—2018

a) 2%(20 g/L)四 氧 化 锇 贮 存 液

将装有四氧化锇的安瓿(共0 . 5 g)
清洗干净,用玻璃划割器在上面刻痕,再用双蒸馏水冲洗几次,放
入洁净棕色广口玻璃瓶内,加上25 mL
双蒸馏水,用洁净玻璃棒捣破安瓿。然后用石蜡将广口玻璃瓶

严密封口,贴上标签,置于干燥器中,4℃下避光保存。

b) 0.1 mol/L磷酸缓冲液配制的1%(10 g/L) 四 氧 化 锇 固 定 液

取等量的0 . 2 mol/L 磷 酸 缓 冲 液(pH 值7 . 2)与2%(20 g/L)
四氧化锇贮存液混合,现配现用。

A.3

A.3.1 Spurr '低黏度包埋剂

环 氧 树 脂 Spurr '低黏度包埋剂配制表见表 A.3。

A.3 Spurr
'低黏度包埋剂配制表

配方

标准

偏硬性

硬性

软性

快速聚合

缓慢聚合

ERL-4206

(ERL-4221)

10.0 g 10.0 g 10.0 g 10.0 g 10.0 g 10.0 g

DER-736

6.0 g 5.0 g 4.0 g 7.0 g 6.0 g 6.0 g

NSA

26.0 g 26.0 g 26.0 g 26.0 g 26.0 g 26.0 g

DMAE

0.4 mL 0.4 mL 0.4 mL 0.4 mL 1.0 mL 0.2 mL

聚合时间70℃/h

8

8

8

8

3

16

混合时间/d

3~4

3~4

3~4

3~4

2

7

注1: 按上述比例将前3种成分混合均匀,再加DMAE
催化剂搅拌。配好的包埋剂在低温和防潮状态下可保存数
月。此包埋剂需用包埋管包埋,聚合时需加盖,以免包埋块发脆。在70℃温度下聚合8
h 即可完全聚合。此

包埋剂不易受潮。

注2: ERL-4206(Vinyl cyclohexene
dioxide),黏度低,聚合块硬度大。目前 ERL-4206 停产后由 ERL-4221
替代,它

的黏度稍大于 ERL-4206。 使 用ERL-4221 时,适当增加 DER-736
的比例可以得到硬度适中的包埋块。

DER-736(Diglycidyl ether of polypropylene
glycol),属于脂肪族,有低黏度性质,可调节包埋块的硬度。

NSA(Nonenyl succinic anhydride),硬化剂,避免暴露在潮湿的大气中。

DMAE(2-Dimethylaminoethanol),
催化剂,增加催化剂的比例,可以缩短聚合时间。

A.3.2 Epon812

环 氧 树 脂 Epon812 包埋剂配制表见表 A.4。

A.4 Epon812

总量

10 mL 20 mL 30 mL 40 mL 50 mL

Epon812

5g

10 g 15 g

20g

25 g

DDSA

1.1g

2.2g

3.3g

4.4 g 5.5 g

MNA

3.9 g 7.8 g 11.7 g 15.6 g 19.5 g

DMP-30

0.15 mL 0.30 mL 0.45 mL 0.60 mL 0.75 mL

注1: 按上述比例配好各成分,充分搅拌30 min,
驱除气泡。包埋样品分别在37℃、45℃、60℃下聚合12 h、12 h、

24h 或直接在60℃温度下聚合48 h。
此包埋剂易受潮,可以在干燥器中保存聚合后的样品包埋块。

GB/T 35098—2018

注2: Epon812 是环氧树脂单体。

DDSA(Dodecenylsuccinic anhydride)十二烷基琥珀酸酐,
一种可得到软性包埋块的长链脂肪族分子。

MNA(Methyl nadic
anhydride)甲基内次甲基二甲酸酐,又称六甲酸酐,有两个链环,能获得较硬的包埋块。

DMP-30[2,4,6-Tri(dimethylaminomethyl)phenol]2,4,6-
三(二甲基氨基甲基)苯酚,能加速固化过程。

A.4 超薄切片染色液配方

A.4.1 醋酸铀染色液:称取1.0g 醋酸铀,用50 mL50%
(体积分数)的乙醇配制成2%(20 g/L) 醋酸铀

乙醇溶液,呈淡黄色,室温下避光保存。

A.4.2 柠檬酸铅染色液:称取硝酸铅1.33 g、柠檬酸三钠1.76 g, 放入50
mL 容量瓶中,加入预先煮沸

过的双蒸馏水30 mL, 混合后摇荡30 min, 混悬液呈乳白色,加1 mol/LNaOH 溶 液
8 mL 后混悬液逐

渐变澄清,pH 值为12,再加双蒸馏水定容至50 mL, 封闭瓶口。

A.5 负染色液配方

A.5.1 2%(20 g/L)磷钨酸负染色液

称取1.0 g 磷钨酸,用50 mL 双蒸馏水配制成2%(20 g/L) 的水溶液,用1 mol/L
NaOH 调 pH 值

至6.7~6.8,过滤后4℃下保存备用。

A.5.2 1%(10 g/L)醋酸铀负染色液

低盐的病毒提纯试样也可用1%(10 g/L)
醋酸铀水溶液进行负染色,具有更高的图像分辨率。称 取0.5 g 醋酸铀,用50 mL
双蒸馏水配制成醋酸铀负染色液,呈淡黄色,pH 值4.2,室温下避光保存

备用。

A.5.3 2%(20 g/L)钼酸铵负染色液

称取1.0 g 钼酸铵,用50 mL 双蒸馏水配制成2%(20 g/L)
的水溶液,用乙酸铵调 pH 值至7.0~

7.2,过滤后4℃下保存备用。

style="width:0.2134in;height:0.18675in" />

B

(资料性附录)

植物病毒各科、属的形态学和细胞病理学特征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16年发布的病毒分类第十次报告,植物病毒涉及4个目、26个科、5个亚科、118个属,共有1323种。不同病毒具有

各自特定的粒子形态和细胞病理学特征,可以作为病毒检测鉴定的形态学依据(见表
B.1)。

B.1 植物病毒各科、属的形态学和细胞病理学特征

科或未归类属

包膜

病毒形态

粒子大小

基因组片段

基因组大小

(kbp或kb)

细胞病理学特征

ssDNA病毒

双生病毒科

Geminiviridae

双联二十面体

22 nm×38 nm

1个或2个环状

片段

2.5/每片段~

3/每片段

病毒在韧皮部组织的细胞核中积累

无移动蛋白 类双生病毒科

Genomoviridae

二十面体

20 nm

1个环状片段

2.17

不详

矮缩病毒科

Nanoviridae

二十面体

18 nm~20 nm

6个或8个环状

片段

0.98/每片段~

1.1/每片段

病毒粒子散布在感病叶片的细胞质中

dsDNA-RT病毒

花椰菜花叶病毒科

Caulimoviridae

二十面体、

杆菌状

二十面体50 nm~52 nm 杆菌状30 nm×130 nm

最长至900 nm

非共价的闭环状

基因

7.2~9.2

感病细胞内产生具小空胞的病毒基质, 病毒粒子处在基质中或散布于细胞质; 杆状DNA病毒属粒子单个或成群分布 在细胞质;水稻东格鲁病毒存在于维管

束组织中

ssRNA-RT(十)病毒

转座病毒科

Metaviridae

+/-

病毒样颗粒或具 包膜的胞外病毒

粒子

50 nm病毒样颗粒 100 nm具包膜粒子

1个线状片段

4~10

细胞内病毒样颗粒聚集状或单个分布,

呈不规则球形

B.1 ( 续 )

科或未归类属

包膜

病毒形态

粒子大小

基因组片段

基因组大小

(kbp或kb)

细胞病理学特征

伪病毒科

Pseudoviridae

球状、二十面体

30 nm~40 nm

1个线状片段

5~9

病毒样颗粒有的位于细胞质中,有的在

细胞核内,形态卵圆形到球形

dsRNA病毒

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突起或光滑的二

十面体外壳

0 nm~85 nm

10个~12个线状

片段

总基因组19~32

病毒积累于薄壁组织或韧皮部组织的 细胞质中,产生大块病毒基质,未成熟 颗粒处在病毒基质中,细胞质中还形成

包含病毒粒子的豆荚状结构

双分病毒科

Partitiviridae

二十面体

35 nm~40 nm

2个线状片段

1.4/每片段~

2.4/每片段

病毒存在于感病组织薄壁细胞的细胞

质中,含量很低

混合病毒科

Amalgaviridae

未知

未知

1个片段

由3.5 kbp的单双

顺反子dsRNA

组成

感病组织中观察不到病毒粒子,只有蓝 莓潜隐病毒能用原核表达的ORF1产

物抗体检测到疑似CP

内源RNA病毒科

Endornaviridae

N/A

含病毒RNA的多

形性小泡

无病毒粒子,病毒RNA在

细胞质小泡中

1个线状片段

14~18

感病细胞内不产生形态可见的病毒粒 子,只以dsRNA形式存在于细胞质小

泡 中

ssRNA(一)病毒

[布尼亚](https://siduwenku.com/search?f=new&wd=%E5%B8%83%E5%B0%BC%E4%BA%9A)病毒目

Bunyavirales

番茄斑萎病毒科

Tospoviridae

球状

30 nm~120 nm

3个线状片段

6.4~12.3,

3.9~5.4,

0.96~3.0

具包膜的病毒粒子呈簇分布在内质网 池中,细胞质中电子致密的无定形病毒

基质

无花果花叶病毒科

Fimoviridae

+

球状

30 nm~100 nm

4个线状片段

7,2.3,1.6,1.4

具包膜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质小泡

及内质网池中

白蛉热纤细病毒科

Phenuiviridae

+/-

球状

细线状

80 nm~120 nm 3 nm~10 nm×>100 nm

3个线状片段或 4个~5个线状

片段

总基因组17~23

纤细病毒属植物病毒为细线状,在细胞 质中形成电子致密的长条体和呈砂粒

样结构的无定形体

style="width:0.2068in;height:0.19336in" />

B.1 ( 续 )

科或未归类属

包膜

病毒形态

粒子大小

基因组片段

基因组大小

(kbp或kb)

细胞病理学特征

单分子负链

RNA病毒目

Mononegavirales

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

+

弹状、杆菌状、

杆状

45 nm~100 nm×100 nm

~430 nm

18 nm×320 nm~360 nm

1个线状片段

巨脉病毒属2个

线状片段

1个片段11~15

2个片段6.8,6.1

质型弹状病毒属积累于细胞质,在内质 网池中形成聚集体;核型弹状病毒属积 累于细胞核周腔,核内结构紊乱,形成 病毒基质;双分弹状病毒属在细胞核中 形成病毒基质;巨脉病毒属杆状粒子分 布在叶肉组织和维管束薄壁组织的细

胞质中

蛇形病毒科

Ophiovirus

线状裸核衣壳形

成扭结的圈

3 nm~4 nm×≥760 nm

3个或4个线状

片段

7.6~8.2,1.6~

1.8,1.5,1.4

病毒存在于感病植物的叶片组织中

ssRNA(十)病毒

小RNA病毒目

Picornavirales

伴生豇豆病毒科

Secoviridae

二十面体

25 nm~30 nm

1个或2个线状

片段

单分体9.8~12.5 双分体5.8~8.4,

3.3~7.3

病毒分布在感病组织细胞质中,常呈单 列排在小管结构及胞间连丝中,细胞质 膜结构增生区有众多含纤维状物质的 囊泡,蚕豆病毒属粒子聚集成圆管或方

管状结构

芜菁黄花

叶病毒目

Tymovirales

甲型线状病毒科

Alphaflexiviridae

线状

12 nm~13 nm×470 nm~ 800 nm

1个线状片段

6~9

病毒分布于感病组织的细胞质中,马铃 薯X病毒属形成细胞质带状内含体,由 成排的病毒粒子组成,葱X病毒属产生

颗粒状内含体和病毒粒子小束

乙型线状病毒科

Betaflexiviridae

线状

12 nm~13 nm×600 nm~ 1000 nm

1个线状片段

6~9

病毒存在于韧皮部和薄壁细胞,分散或 聚集在细胞质中,液泡膜边缘产生含纤

维状物质的小泡

芜菁黄花叶病毒科

Tymoviridae

二十面体

30 nm

1个线状片段

6~7.5

病毒积累在细胞质中,聚集的叶绿体周

边产生含纤维状物的复制小泡

B.1 ( 续 )

科或未归类属

包膜

病毒形态

粒子大小

基因组片段

基因组大小

(kbp或kb)

细胞病理学特征

雀麦花叶病毒科

Bromoviridae

二十面体、

杆菌状

二十面体26 nm~35 nm

杆菌状18 nm~26 nm×

30 nm~85 nm

3个线状片段

3.4,2.8,2.3

病毒在感病组织的细胞质中积累,也在 液泡中分散或聚集状态存在,有的呈结 晶状排列,细胞质中产生电子致密的无 定形物质和小泡结构,在液泡边缘产生

膜质小泡

马铃薯Y病毒科

Potyviridae

线状

11nm~15 nm×650 nm~

900 nm,

11nm~15 nm×250 nm~

300 nm,500 nm~600 nm

1个或2个线状

片段

单分体9.3~10.8 双分体7.3~7.6,

3.5~3.7

病毒散布或聚集在细胞质中,产生典型 的细胞质柱状内含体;大麦黄花叶病毒

属产生网格状膜状体

长线病毒科

Closteroviridae

长线状

10 nm~13 nm×650 nm~ 2200 nm

1~3个线状片段

单分体13~19,

双分体7.8~9.1,

7.9~8.5

三分体8,5.3,3.9

病毒存在于韧皮部筛管和薄壁细胞,成 束或聚集成纤维状团块,产生典型的

BYV型囊泡结构

黄症病毒科

Luteoviridae

二十面体

25 nm~30 nm

1个线状片段

5~6

病毒局限于韧皮部组织,细胞质中产生 小囊泡结构;耳突花叶病毒属粒子积累

在细胞核及细胞质中,分散或呈结晶状

番茄丛矮病毒科

Tombusviridae

N/A

二十面体

细胞内RNP复

合体

28 nm~34 nm

1或2个线状片段

单分体3.7~4.8

双分体3.8,1.4

病毒积累在感病组织的细胞质中,分散 或聚集, 一些病毒属的过氧化物酶体、 线粒体或内质网病变形成多泡体结构, 多泡体小泡为病毒复制场所;幽影病毒 属仅在寄主细胞液泡中产生直径52 nm

圆形有膜结构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科

Benyviridae

杆状

20 nm×65 nm~390 nm

4或5个线状片段

6.7,4.6,1.8,

1.4,1.3

病毒散布在细胞质内,有平行排列或角 层状排列的病毒聚集体,细胞膜结构

增生

style="width:0.2134in;height:0.17338in" />

B.1 ( 续 )

科或未归类属

包膜

病毒形态

粒子大小

基因组片段

基因组大小

(kbp或kb)

细胞病理学特征

植物杆状病毒科

Virgaviridae

杆状

18 nm~25 nm×50 nm~ 310 nm

1个~3个线状

片段

单分体6.3~6.6

双分体6~7,

1.8~4.5

三分体3.7~6,

3~3.6,2.5~3.2

病毒粒子大量分布在细胞质及液泡中, 产生病毒结晶体和特殊的X-体;烟草脆 裂病毒属长形粒子放射状排列于线粒 体表面;大麦病毒属在叶绿体周边产生

复制小泡

蓝莓坏死环斑病毒属

Blunervirus

不详

不详

4个线状片段

5.9,3.9,2.6,1.7

不详

柑橘粗糙病毒属

Cilevirus

杆菌状

50 nm×150 nm

2个线状片段

8.7,5.0

感病组织中含病毒样颗粒的小泡

木槿绿斑病毒属

Higrevirus

杆菌状

30 nm×50 nm

3个线状片段

8.4,3.2,3.1

感病组织中含病毒样颗粒的小泡

悬钩子病毒属

Idaeovirus

二十面体

33 nm

2个线状片段

5.5,2.2

病毒存在于所有感病组织中,黄化的病

叶细胞叶绿体膨大,产生小囊泡结构

欧尔密病毒属

Ourmiavirus

杆菌状

18 nm×30 nm~62 nm

3个线状片段

2.8,1.1,0.97

病毒存在于感病组织细胞质中, 一种未 知功能的非结构蛋白大量积累在细胞

质中,形成纤维或管状结构

一品红潜隐病毒属

Polemovirus

——

二十面体

34 nm

1个线状片段

4.6

不详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

Sobemovirus

二十面体

25 nm~30 nm

1个线状片段

4~5

病毒存在于感病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 中,有的形成结晶体,细胞质有囊泡

结构

注:"一"表示无;"+"表示有;"N/A"表示不适用。

GB/T 35098—2018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35098-2018 微束分析 透射电子显微术 植物病毒形态学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方法. 进一步学习

联系我们

信通院 - 数字乡村发展动态 2023年第5期.pdf